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

警告,以下為一個中文欠佳的小孩子在深宵的(有)無病呻吟。不喜勿入。
(窮小孩沒有車,但有壓抑須要發射)

經常有一個疑問:歐化中文真的不好嗎?真的如別人所言,那麼一無是處?

前幾天,在網上看到一段談論歐化中文的文字,詳細內容忘記了,但大致如下:
XXX的他是歐化中文。比起"XXX的他/我/你……","他/你/我……,……,……。"這種句式更為可取。

事實真的如此嗎?
他/你/我然後連接 n 個小句,真的比"他……,……。XXX的他,……。" 這種被批評為歐化中文的句構更佳嗎?

個人認為,比起前者,後者更抑揚有致。而且,這樣在不變中求變,不是更顯筆者佈局精妙?文氣不是更通暢嗎?

有時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有趣。
不是嗎?
在這個打著「全球化」旗號,看似不斷進步的世界:
         當電影上發展出3D技術、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醫學上發明了微創手術、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飲食上開發出fusion菜式……

可笑的是,很多中國人仍拋不開「歐化中文」的感情包袱。
為甚麼不能接受「意味著」,硬要寫成「代表」/「表示」?
有些時候,比起「代表」、「表示」,「意味著」不是更有一種意味深遠、蘊藉豐富的感覺嗎?

當然,生吞活剝、硬套怪相的歐化中文絕對應儘量避免。
(儘量一詞不能忽視(笑),因為這個世界有種東西,謂之有心無力。去(劣質)歐化之務,非不為,實不能也 orz...…)
然而,我們也不可忘記:歐化中文,也可去蕪存菁,歐而化之啊!
偶爾泛起的漣漪,不是為平靜如鏡的湖面帶來點生氣,增添一分魅力嗎?

為何人總要給「歐化中文」加上「莫須有」的罪名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給本應不斷流變的語言套上框框

在這個講求新意、努力消除年齡隔閡的世界,在這樣的一個世界生活的人,卻拒絕為語言注入新生命、主動去建立語言的generation gap,這不是異常吊詭、相當有趣嗎?

追不上世界節奏,
趕不上時代步伐的,
永遠不是語言,是人——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故步自封的人……
今日、昨日如是。

(又大放厥詞了,到底我這種「我手寫我心」的爛性格何時才可改改?)
(嗯~崇洋媚外的小孩發洩完畢。找周公子下棋去。)